進入12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意外遭遇了霧霾的強烈“狙擊”,上海、南京等地PM2.5指數頻頻爆表——推開窗卻“伸手不見五指”已成為人們相互調侃的笑話。
隨著京津冀長三角霧霾迅速連接成片后,中國竟有20個省份共104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在來勢洶洶的霧霾面前,國人已經“無處可逃”。
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此刻節能環保產業的地位正日益凸顯。隨著未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任務的加劇,大氣污染治理行業迎來了發展的良機,但是技術水平不高已經成為阻礙其發展的zui大障礙。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企業試圖通過低價競爭獲取項目等不良現象也開始出現。
治理任務重
近年來,防治大氣污染已經成為中國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目前,大氣污染治理行業主要包括脫硫、脫硝、除塵三大重點領域。
“2012年中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總體產業規模達975.1億元。”賽迪經智城市投融資咨詢中心咨詢顧問江晶晶告訴記者。
來自賽迪經智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脫硫產業規??傮w上增長平穩,整體產業規模超過132億元;脫硝行業產業規模約為544.5億元,總計新增脫硝機組容量1.53億千瓦;除塵行業的市場規模則接近300億元。
不過,江晶晶指出,雖然中國在推動大氣污染治理產業方面不斷取得實質性成效,但嚴峻挑戰仍不斷出現。
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行業研究員林良敏也對記者指出,雖然我國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12年出現下降,但許多城市和地區的環境污染依然嚴重。
zui為明顯的是,中國霧霾范圍的擴大與嚴峻程度的加劇。
而從細分領域來看,江晶晶指出,中國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脫硫任務仍然艱巨。
目前,我國60%以上省份單位面積的年煤炭消費量都高于國外,而且50%的煤炭消費來自非電力行業,僅部分東部沿海省份的單位面積汽柴油消耗水平接近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
“此外,中國工業尚處在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電力、建材、冶金等行業增長較快但污染也非常嚴重,所產生的粉塵、煙塵數量巨大,因此中國的除塵設備潛在市場也非常巨大。”江晶晶說。
目前我國政府在“十二五”期間主要扶持脫硝,因此她預計未來“十三五”期間將重點扶持脫汞甚至脫碳行業。
不會重蹈光伏覆轍
盡管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前景被看好,但也有業內觀點認為,政府扶植過程中需要慎重,應該避免使該行業走上光伏產能過剩的老路。
對此,江晶晶認為,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并不會重蹈光伏的覆轍。她指出,大氣污染治理行業與光伏行業不同,其市場需求非常明顯,而且大氣污染治理屬于剛性需求,市場容量大。
即便今后我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的供給接近市場飽和,企業也會因為市場需求大而能較為容易地控制供給關系。
“不過,政府對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的扶持,應當體現在引導各細分領域不要一哄而上突擊發展,而應有步驟、分重點地逐步發展。”江晶晶建議。
林良敏也表示:“國家計劃投資17000億元用于改善大氣污染狀況,但政府同時必須客觀了解市場實際需求,不然也仍然會造成供過于求的局面。”
而且,由于環保設備市場需求同樣受制于社會環保意識以及企業環保投入,因此決定了節能環保行業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技術是阻礙
對于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產業而言,江晶晶認為今后發展面臨的zui大障礙來自于技術層面。
目前,我國大批鋼鐵、火電、水泥行業正面臨節能減排集中整改,政府已經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要求企業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整改。
比如規定自2013年3月1日起,在作為重點控制區的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新受理的火電、鋼鐵環評項目需要受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限制;自2014年7月1日起,在47個城市的主城區范圍內,現有項目中的火電行業燃煤機組必須執行煙塵特別排放限值等。
江晶晶告訴記者,面對當前多個行業集中整改的突出局面,一些低技術水平的企業開始蜂擁進入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目前在治理中已出現一些脫硫技術不達標、效果不理想的情況。
“在集中整改的同時,企業低價中標、低價競爭等不良現象也開始出現,造成我國大氣污染治理效果不佳,如部分設備設施無法正常運轉或者出現石膏結垢等問題。”江晶晶說。
她認為,對政府而言,要積極應對當前行業低價中標與低價競爭的問題,而且要從產業鏈上游(設備制造)把好關,并嚴格貫徹防治結合的理念。
對此我國政府也正作出應對,比如今年上半年發布的大氣污染“國十條”就體現出應對大氣污染“防治并舉”的思路,分別從預防端、治理端和保障端三大環節對應對我國大氣污染的問題做出了指導。
同時,對技術水平不高的治理企業而言,則應提高技術能力,并打通全產業鏈,避免出現上游催化劑供應不足、下游排污需求無法對接等情況。
林良敏還指出,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對于相關領域的監管和懲處措施也有待提高。
他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對大氣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并且加強相關領域的懲處法規,在車輛尾氣處理上,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國Ⅳ標準,并且加強監管。
“企業應該正確把握政府政策的方向,不要盲目激進,應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作出相應的戰略安排。”林良敏說。
《中國科學報》 (2013-12-11 第5版 技術經濟周刊)